在广袤的中原大地,豫东平原之上,有一座看似平凡却又光芒万丈的小城 —— 郸城。它或许没有繁华都市的灯红酒绿,没有沿海城市的开放活力,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却因教育而声名远扬,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郸城,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智圣王禅的故里,传承着千年的智慧与谋略;又是传说中老子炼丹功成的地方,氤氲着古老哲学的神秘气息。历史的文脉在这里昌盛绵延,为今日的教育奇迹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近年来,郸城教育宛如一匹黑马,在全国教育的赛场上风驰电掣,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高考成绩,更是令人瞩目,成为了全国教育界的焦点。2025 年高考,郸城一高成绩斐然,64 名学生成功叩开清华、北大的大门,占河南省清北总录取人数的 15% 以上,稳居全省前三。理科最高分 712 分,物理方向 700 分以上考生达 7 人,位列周口市第一。全县 700 分以上的学生更是多达 50 人,这一成绩在全国县级高中中独占鳌头,再度刷新纪录,连续 14 年蝉联全国县级高中清北录取榜首,进一步夯实了其 “中国最强县中” 的地位。
周口校区 郸城教育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最大发展项目、重点工程来抓。他们深知,教育是治穷、治苦、治愚的 “灵丹妙药”,是改变一个地区命运的关键所在。于是,举全县之力,聚万民之心,一届又一届的 “教育书记”“教育县长” 接力奋斗,像执着的炼丹仙人一般,精心锤炼着教育这颗 “灵丹”。
在政策支持上,郸城县有着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关于教育的议题都优先考虑,教育方面的决策优先执行,教育投入更是倾力而为。自 2008 年以来,该县教育经费投入超过 30 亿元,每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 30% 以上,这一比例高出省平均水平 10 多个百分点。仅对 200 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就累计投入 6 亿多元,为农村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挤出 2000 多个事业编制择优招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 “985”“211” 毕业生慕名而来,为郸城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的郸城,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全县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努力让乡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寄宿制中小学校 283 所,在校寄宿生 11 万余人,比 10 年前分别提高了 34%、39%,充分满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普及。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时,郸城县也十分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坚持 “五育” 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思政课改革,突出德育实效,培养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宇慧、河南省美德少年崔佳慧等一大批新时代好少年,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智育为重,举办全县青少年科技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坚持体育为基,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严格落实每天两小时的综合体育运动,打造 “快乐 20 分钟” 阳光大课间,培养出了奥运冠军朱婷、女篮主力队员张玲阁等优秀运动员。坚持美育为要,普遍举办校园艺术节,开设泥塑、绘画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建立校内外联动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实践能力,体会劳动的价值。
郸城教育的成功,还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里形成了全社会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政府、学校、企业联手帮扶贫困生。郸城县学生资助中心近年来先后资助各阶段学生 16 万多人次,拨付资助金约 2 亿元。万洋国际、仙城圆梦基金会和当地商会等社会力量每年拿出上百万元资助大学生。一些贫困村也专门设立了 “村级教育基金”,如秋渠乡于寨村对本村孩子考上大学最高给予 5000 元的奖励。这种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郸城学子的成长之路。
郸城教育,已然成为郸城县的一张亮丽名片,享有 “北衡水、南黄冈、中郸城” 之美誉。它不仅改变了无数郸城学子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小城,拥抱更广阔的世界;也为郸城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升了郸城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是郸城人民的骄傲,更是全国教育的典范。
在未来的征程中,相信郸城教育将继续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创新,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教育篇章,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郸城力量,让这颗豫东教育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