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七月一日,没有骄阳似火,没有聒噪的蝉鸣反而有仿佛清明时节的细雨。我静静地伫立在烈士陵园的石阶上,用手轻轻抚摸着爷爷陈学海墓碑上那斑驳的刻痕。在那些凹陷的笔画之中,隐藏着我长达半个世纪的疑问——年仅37岁的他,究竟是如何紧握着发烫的枪杆,在南昌弥漫的炮火硝烟里,将自己的生命化作那照亮黎明的璀璨星火?
1948年的南昌,赣江的水与硝烟混杂在一起。爷爷和战友们的草鞋深陷在泥泞之中,但他们的步伐却从未有过丝毫迟疑,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敌人的碉堡奋勇冲锋。密集的子弹从他的耳畔呼啸而过,此时,他仿佛能清晰地听见远在河南老家的奶奶在家里的念叨,也能看见年幼的女儿在院门口翘首期盼他归来的身影。然而,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回头,紧紧攥着手榴弹的掌心早已沁出鲜血,与军装里贴着的家书一同被汗水洇湿。那一刻,他不再是某个人的父亲,也不再是某个人的丈夫,他只是人民解放军战士陈学海,他要用自己滚烫的热血去浇灌新生的中国。
父亲总是说,当爷爷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家里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在一夜之间全部掉光。奶奶抱着父亲在门槛上一坐就是七天七夜,将爷爷留下的那把军号擦拭得锃亮。后来,这把军号传到了我的手中,尽管号身早已爬满了铜绿,但它依然能够吹出清亮的声音。每到七一节,我都会带着它来到陵园,让这跨越时空的旋律,诉说一个孙子迟到的敬意。
五十载春秋如白驹过隙,我已从当初那个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了如今鬓发渐生华发的中年人,可对爷爷的思念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淡去。我常常会想,如果爷爷还在,他会不会教我打枪、骑马,会不会轻轻地摸着我的头,给我讲述战场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我心里清楚,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更为辽阔的山河。如今,看着儿孙们在和平年代里幸福快乐地生活,我便觉得爷爷的牺牲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夕阳缓缓西下,余晖为爷爷的墓碑镀上了一层金边。我轻轻地将军号放在碑前,恍惚间,仿佛看见那个37岁的年轻战士,带着坚毅而又从容的笑容,渐渐融入漫天的晚霞之中。陈学海,我的爷爷,人民的英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活在这盛世中华的每一寸土地上。